无菌制剂包装密封性研究技术要点真空衰减法


发布时间:

2023-04-21

  国内于2020年10月份发布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包装系统密封性研究技术指南(试行)》,指南中对密封性进行了全面的指导,我在这里仅从药品申报角度说一下需要进行哪些密封性检测。

  首先一个药品从包材的选择阶段就需要关注密封性(这个留待后文详述),包材的选择需要考虑相应的工艺参数、产品储运、使用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极端条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包材。选好包材之后,在生产工艺验证中,需要对影响密封性的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同时需考虑在储运使用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极端条件对密封性的潜在影响,如冻融等。

  商业化生产中的密封性检测在申报过程中不是必要提交的资料,对于安瓿需要进行100%检测,而对于其他包装形式的制剂,需要进行抽样检测。不管是抽检还是100%检测,检测方法都需要进行验证。线上100%检测目前比较成熟的是高压放电法和色水法,高压放电法作为确定性方法检测结果相对更加稳定可靠,灵敏度也相对比较高,但对于一些含有可燃物质的样品高压放电法不适应,色水法是比较好的选择。色水法经过条件优化,亦可实现3um阳性样品的检出。而线下抽检可使用的方法则比较灵活,真空衰减、压力衰减、质量提取、高压放电均可使用,线下色水法也是CDE接受的方法,只要方法经过合理的验证。

  另外稳定性样品的密封性需要研究,在稳定性阶段主要关注制剂在长期和加速存储条件下是不是会对包材密封性产生影响。稳定性样品由于是线下检测,可使用真空衰减、压力衰减、质量提取、高压放电等线下的检测方法。

  根据指南规定,如果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能满足最大允许泄漏限度(0.1-0.3m),还需要进行微生物挑战试验,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对于目前适应于样品检测的确定性方法而言,不管是否与微生物挑战法进行比较,大多数刚性样品的检测限都在2-3m左右,通过优化参数提升的空间并不是很大。这个灵敏度虽然未达到0.1-0.3m的最大允许泄漏限度,但在这个泄漏水平上微生物侵入风险是很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药品在生命周期中不会经历微生物挑战法所使用的严苛条件,实际侵入风险比微生物挑战法呈现的风险要低很多;其次确定性方法多是对样品的总体检漏,漏率在2m,并不意味着包材上存在一个完整的2m漏孔,更大的可能是无数复杂多变的微小泄漏的总和(如螺纹瓶口的微小泄漏、软袋各个结合部位的微小泄漏),微生物要通过这些泄漏进入药品的难度非常大。

  密封性检测是一个风险管控的过程,针对样品性质和包材类型分析风险,根据风险类型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相对盲目的追求低检测限的方法更加合理。

  Q:该如何确保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包装系统密封性,加强产品生产过程控制?

  确保产品生命周期的包装密封性,需要根据产品的性质、包装的特点评估泄漏风险,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密封性检测,并作为质量标准对产品进行严格管控。具体的方法选择可以参考问题1和2。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的是,在包材选择阶段就应该关注包材的密封性,甚至包材的密封性不应该从制剂开始控制,而是应该从更上游的包材生产阶段进行管控。我们在检测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包材本身存在问题的项目,比如冻存管和滴眼液的塑料瓶,这些包材生产商也进行了密封性验证,但他们所依从的标准要求比较低,很难达到较高的密封性,当药企在稳定性研究阶段发现包装密封性问题再进行更换包材的时候,会对药品的研发生产造成很大的问题。对包材生产商而言,空包材的密封性研究不会受到制剂的干扰,相对更容易,甚至可以使用氦质谱等能达到0.1-0.3m最大允许泄漏限度的方法,从而确保包材本身固有的密封性。

  Q:由于容器密封完整性方法的特殊性,大部分测试方法得到的是定性结果,但是测试过程会有定量数据的产生。为了保证容器密封性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如何对这些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密封性检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定量方法有真空衰减、压力衰减、质量提取、色水法等,而高压放电法在定量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不同泄漏级别的阳性样品产生的电信号往往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对于密封性方法的定量需要与其他方法,如色谱法、质谱法的定量有所区分。尽管3m、5m、10m的阳性样品在定量方法中检测出的泄漏率或者压力有所差异,但差异性的大小与检测条件是有关系的。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我们使用真空衰减法检测一个样品,将测试时间无限延长,使3m、5m、10m阳性样品中的顶空空间与样品外的压力达到平衡,这个时候3m、5um、10um阳性样品所给出的真空衰减值将是一样的,3m、5m、10m的泄漏并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检测条件的选择对于检测结果是有影响的,每一个定量结果都是条件依赖性的。

  那么线性关系是不是能用来定量?比如我们通过仪器自带的流量计,在检测系统中引入一定的流量,检测系统产生相应的压差,可以获得流量与压差线性关系,以此对样品进行定量是不是可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检测系统体积的大小、样品顶空空间的大小、泄漏尺寸的大小等等。简单来讲,仪器自带的流量计,都是与大气相连,气流的入口压力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而对于一个阳性样品来说,泄漏的入口压力是包装中的气压,这个气压随着气体的流出是随时随地发生变化的,而样品的泄漏率与入口压力直接相关,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10m的泄漏率是0.86sccm,但放置在腔体中的10m阳性样品产生的泄漏率可不一定是0.86sccm,尤其是对于顶空体积比较小的样品,即便在几秒钟内泄漏的气体也足以对样品的内的气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泄漏率,在这种情况下用线性定量是不准确的。因此,在密封性检测中,定量上的准确度是一个很难验证的项目,为了区分阴性样品和阳性样品而对检测时间进行延长,反而会使得阳性样品的泄漏率偏离计量值。在密封性检测中我们说准确度一般指能够准确的区分阳性样品和阴性样品,而非定量上的准确。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密封性虽然可以定量,但不能按照其他方法的定量方式去理解,过分强调定量是没有必要的。密封性检测应重点关注检测限(灵敏度),围绕检测限以阳性样品和阴性样品反复挑战,进行P/F验证,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如果检出了泄漏,可与阳性样品对比,确认泄漏的范围。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对检测限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多次验证,比如进行三天验证,每天可以考察上午和下午不同的时间点。气动式检测方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和湿度,进行不同时间点的反复验证也主要是考虑温湿度变化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在开放实验室中,要精确的控制温湿度非常困难,空调和实验室门的开关都会造成温湿度的小范围变化,在检测限验证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而四季的更迭也是影响温湿度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夏天比冬天温湿度要高很多,因此,在进行检测限设定的时候应该通过优化参数,使阴性样品和阳性样品有足够的区分度,以便方法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影响。

  对于其他验证项目,系统适应性是每一次检测之前必须要进行的验证,以确保系统运行良好,每一次更换腔体、配件、管路都需要进行系统适应性检查。密封性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理想气体方程PV=nRT而来,在更换腔体垫圈等配件或者系统的管路之后,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检测系统的体积V发生变化,在同样的漏率下,产生的压力P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原本设定的限值失效。

  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根据药典规定,精密度一般使用“供试品加标溶液”进行验证,以RSD结果进行判断。在密封性检测中,供试品加标溶液相当于灌装了制剂的阳性样品,但对于阳性样品的反复检测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样品中气压的变化是否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以真空衰减为例,阳性样品在进行检测之后,内部气体被抽出一部分,样品内部是负压状态,重复检测会使内部压力不断降低,泄漏率也随之降低,检测结果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对阳性样品进行重复检测过程中,必须间隔足够的时间,让样品回复常压,才可以呈现可重复性的结果。而对于中间精密度,一般通过更换实验人员在不同时间进行重复性操作,但密封性检测没有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基本上没有受人为影响的因素存在。如果已经针对检测限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了重复性挑战,我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精密度试验。

  耐用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影响密封性检测的主要因素是温湿度,如果在检测限验证中已经进行充分考察,足以说明方法具有良好的耐用性。通过修改时间参数来验证耐用性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时间参数不会影响检测结果,但我们应该清楚密封性的检测限(如真空衰减值的压力、差压限值)都是基于一定的检测时间计算而来的,一旦时间参数改变,这些值理论上是不适应的。而时间是一个完全可控的因素,没有必要去修改,如果有条件可以模拟环境的温湿度对耐用性进行考察。

  对于检测范围,一般的仪器都带有大漏检测和微漏检测两个测试循环,在密封性检测中,大漏并不比微漏容易检测,受到顶空体积大小、仪器抽真空或者充气速度的影响,一些小规格样品的大漏是很难与样品进行区分的,而几乎没有顶空体积的预灌封、卡式瓶等样品即便存在着大漏,在大漏检测阶段也很难检出来,因为大漏抽真空时间很短不足以达到液体挥发的压力。除了仪器的局限性,大漏检测也并不是对于所有样品都是必须的,液体制剂如果存在50m以上的泄漏,液体便很容易从样品中漏出,使用肉眼便可以检测;对于一些固体制剂可以关注一下大漏,一些盖子松动的泄漏肉眼很难判断,在微漏阶段也可能检测不出来,设置相应的阳性样品对方法进行验证,确保大漏不被遗漏有一定的意义。

  Q:阴性样品和阳性样品在容器密封完整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处理阳性样品?

  阳性样品是密封性检测中比较脆弱的东西,一般需要良好的保存环境,避免接触水汽、灰尘,避免经历撞击、剧烈的温湿度和压力变化。对于温湿度和压力变化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漏孔孔径业内还没有相关的报道,我们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因为这关系到微生物挑战的灭菌试验,灭菌的高温高压过程是否会改变漏孔孔径,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微生物挑战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阳性样品在使用过后孔径往往会发生变化。高压放电法电流会影响孔径发生变化,不建议重复使用;气动式检测方法从目前的重复性检测来看,对于孔径影响不大,但是孔径接触制剂之后,长时间放置有堵塞的风险,后期再使用阳性样品建议重新计量。